欢迎访问盘锦市科学技术局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科技与产业“双螺旋”互融共进——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查

丨来源:科技日报    一个重达300公斤的金属飞轮,正以每分钟最高41000转的速度,在真空容器中飞速旋转。“利用飞轮储能,充放电循环次数可超百万次,在任何情况下断电,都可以做到毫秒级启动。”沈阳微控飞轮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文东介绍,企业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的秘诀,正是牢牢握在手中的核心技术。“辽宁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在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杨辉看来,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正在转化为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访辽宁各地,零距离感受老工业基地“攀高逐新”的强劲脉动。曾经,这里孵育诞生了数以百计的“新中国工业第一”。而今,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辽宁正以更大的气魄和勇气不断深化改革,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督二脉”,“焕新”出发。“建圈强链”,把产业优势锻长做强     6月18日,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两座巨大的熔盐罐静静伫立,虽然无人值守,每天却有120吨蒸汽经由它们注入不远处的蒸汽驱井。    “辽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由于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过去我们都是通过燃烧天然气,利用蒸汽锅炉把水变成蒸汽注入井下,驱使油层流动再开采。”辽河油田公司设计院院长孙雁伯说,油田以往使用的注汽系统年消耗天然气约14亿方,排放二氧化碳高达303万吨。    “要实现绿色转型,就必须改变高耗能、高碳排的传统生产方式。”辽河油田公司总地质师胡英杰告诉记者,一年前,在辽河油田的牵头下,9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团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手组建了稠油绿色低碳开发创新联合体,着眼于创新突破新一代稠油绿色低碳开发技术。作为创新联合体强强联合的典型成果之一,利用谷电或绿电加热熔盐储能的方式已经替代了原有的燃气注汽锅炉,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的建成试运行,成为世界上首次将熔盐储能技术应用于油田注汽领域的创新实践。    既能实现资源、成果共享,还能汇聚更多资金,实现风险共担,如今,创新联合体已遍及辽宁多个重点行业。    围绕深海装备用关键金属材料的研发及应用,有着“中国钢铁工业摇篮”之称的老牌钢铁企业鞍钢联合东北大学、辽宁材料实验室、清华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建起了“创新朋友圈”。为了让更多国产工业机器人走进智能工厂,新松机器人变身“链主”,组织国内十家优势单位,聚焦机器人整机高速、高负载、高精度动力学设计与控制等技术方向展开研究……    “辽宁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诸多产业龙头企业和相对丰富的科教资源,发展创新联合体既有先天优势,也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需求所在。”参加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科技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卢阳旭说。    把长板做长、将优势做优。产业底蕴深厚的辽宁,正立足自身优势,以产业蝶变升级的蓬勃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夯基垒台”。厚植“土壤”,畅通成果转化卡点堵点    炎炎烈日之下,一片现代化的“钢筋铁骨”正在289亩的土地上“拔节生长”。“再有3个多月,项目就投入试生产了。”让盘锦三力中科新材料公司董事长于春健如此高兴的,是一个年产5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项目生产线。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MMA广泛用于有机玻璃、涂料、润滑油添加剂等材料的生产领域,市场需求量近百万吨。    这条生产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家辉研究员团队历时6年的研发创新工艺,开拓了MMA合成新途径,不仅解决了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还具备能耗低、污染低等特点,建成后有望极大缓解我国MMA化工原材料市场的供需矛盾。    行业原创技术何以在这里落地生根?距离该企业15分钟车程以东,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以下简称“中试基地”)正是孵育它的“娘家”。    作为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中试基地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盘锦市政府、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三方共建成立。       “我们可以提供从立项、建设、运行到鉴定、推广等24项全链条服务。”中试基地总经理张建国告诉记者,这家挂牌不到3年的中试基地,已完成产业化及示范推广7项,正在中试及在建中试项目8项,储备中试项目11项。MMA项目就是在这里率先开展了千吨级中试,并成功落地盘锦实现产业化。    “我们确确实实尝到了科技引领的甜头。”中试基地所在的盘锦市双台子区区长盖世功说,盘锦是辽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背靠大化工企业,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走精细化工的发展之路,往绿色走,往高端走。”     近年来,辽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努力提升现代化中试能力,大力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畅通卡点、堵点。目前,辽宁已打造省级中试基地36家,为培育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强源头激励,辽宁还出台了《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等多项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辽宁省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眼下,我们正超前布局数字化中试,完善中试基地数智中心建设,推动精细化管理,成熟后可成套搬到企业生产中。”张建国说,中试基地不仅致力于创新技术的中试转化,更瞄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赛道,努力探索推广数字技术在智能控制、智慧生产等环节的解决方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辽沈大地,科技和产业的“双螺旋”正共融共舞,汇聚起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为老工业基地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辽宁日报】中央媒体聚焦辽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下一篇: 【辽宁日报】汇聚创新要素 “链”就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