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盘锦市科学技术局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要闻 >动态要闻

【辽宁日报】汇聚创新要素 “链”就产业集群

6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各园区立足功能定位及特色优势,保障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阶段性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沈阳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产业体系

沈阳高新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工业生产总值3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目前已集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858家,IC装备、机器人、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锚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功能定位,沈阳高新区按照“三生融合”理念,高起点布局、高水平建设浑南科技城,形成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为龙头,“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各类大学科技园及研发机构为支撑的“2+4+N”科技创新体系,可为企业研用结合提供强大的技术策源支撑;作为全国首批、东北唯一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沈阳高新区全面推广“双创+楼宇”“双创+大企业”等孵化载体建设模式,已集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6家,孵化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300余个,创新创业群体超过5万人,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达400余场,可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坚实支撑。此外,依托浑南科技城内的科学家工作坊、智慧之云,搭建了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沈阳机器人中试基地为代表的“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已集聚市级以上中试基地25个。目前年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0亿元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沈阳高新区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民用航空等为代表的“6+6+3”产业体系,是沈阳市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区。在浑南科技城框架下,配套建设了“一谷七园”等8个产业园区。近三年先后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95个,获批省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4个;机器人、IC装备、民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猛,电子光刻涂胶显影、高端磁体等技术实现国产替代,“新字号”产业规模突破57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达到87%;明确“未来城市、未来信息技术、未来健康”三大主攻方向,率先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诊疗等未来产业项目,已在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同时,沈阳高新区努力打造东北营商环境“最优区”。在全国首创“BIM智能审批平台”;坚持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全力做好各类要素供给。

大连高新区:软件产业提质,英歌石建设提速

大连高新区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69家、雏鹰瞪羚独角兽类企业804家。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形成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向车联网、智慧海洋等领域深入推进,成为东北创新产业引领区。

加快软件产业提质振兴,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开展头部企业升级行动,广泛征集技术和场景需求,编制“技术产品能力清单”“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和“研发合作需求清单”,主动链接全市资源,加速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开展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行动,推动头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企业牵头、政府引导、高校支撑的创新集群和转化链条;开展产业人才留育行动,通过分层资助、教育医疗资源倾斜、青年人才公寓、人才港全链条服务等方式,做好人才资源保值增值;开展产业资金政策赋能行动,对人才引培留用、新赛道企业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软件产业生态优化等提供资金政策保障,市区联动支持软件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行动,推动“1+4+N”软件业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产业创新技术策源“高地”,为软件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持续赋能。

加快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策源平台。锚定“两年见雏形、五年全面运营”目标,英歌石科学城重点布局由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两个辽宁实验室组成的“1132”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组群。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承载大连化物所14个科研单元,进驻1000余名科研人员。今年6月至年底前,将有4个批次实验室完成交付,实验团队入驻。推动“科研+产业”双向布局,鼓励入驻实验室团队与企业建设产学研联盟,活跃技术市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加快产业培育,以招商引强促进科产耦合,锁定重点培育项目33个。

加快创新生态提质增效,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支撑。聚焦高能级专业赛道孵化器建设,打造“新质孵化器”品牌,与国内标杆孵化器运营商合作,探索“验证+中试+投资+孵化+加速”细分赛道孵化器运营模式,夯实项目资源和企业落地服务保障;推动天使、创投、产投全链条基金体系建设,打造“高新金汇”品牌,服务园区科技企业,共有在建基金12只,总规模60亿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积分制作用,撬动更多银行资源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工作,首批已遴选符合条件的39家企业纳入再贷款企业名录;连续25年举办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共吸引8.6万名海内外优秀人才来连就业;优化升级“高新二十条”政策体系,对超过1500家企业、1400名人才提供“真金白银”定点支持。

同时,加快服务能力提升优化,为企业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本溪高新区:强化政策保障,建设“一区多园”

本溪高新区现已集聚涵盖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近200个医药产业项目。1月至5月,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40.6亿元,同比增长51%。服务企业始终是本溪高新区“头等大事”。

强化政策保障,推进建设“一区多园”。2023年,本溪高新区出台“1+2”高质量发展政策,探索推进“一区多园”建设,构建特色创新园区助推企业“抱团”发展。本溪高新区大力建设的绿色原料药产业园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开工建设,成为全省唯一专业发展原料药产业的医药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鼓励发展化药制剂及化药研发服务,为原料药企业提供专业化、全链条、一站式的园区服务,目前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及工业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本溪高新区牵头成立辽宁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实现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全面推进建设辽宁医疗器械产业园。

完善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坚。帮助企业申报“揭榜挂帅”等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省级科技专项54项,转化成果130项,拥有在研品种69个;积极拓宽“政校企”交流渠道。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利用区内沈阳药科大学科研资源,成功举办省医药企业“产学研商用金政”交流会、功能食品企业高校行等各类活动十余次;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新区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6个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和8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内外企业提供新药研发、中试、检测等全覆盖的专业服务。

此外,本溪高新区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配套建设,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盘锦高新区:开展精准招商,促进集群发展

盘锦高新区现已形成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以光学电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一高两新”产业体系。园区一直以全力服务企业为核心,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重点从四方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强化主体地位方面,梯度培育科技企业。在“孵、育、引、壮”四字上下功夫,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型、全周期引育体系;持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卡脖子”问题,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动态培育库,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点突破;建设高新区人才服务驿站;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中兵北斗院等数据龙头企业和数字化应用项目落地,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在开展精准招商、促进企业集群发展方面,重点聚焦头部企业和核心项目,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引育配套关联项目,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光学基地新上15条产线实现量产,产能大幅提升;能源装备产业方面,加快引进延伸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及油服产业链,广利达橇装电控一体化集成装置生产基地、金达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

在优化创新生态上,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 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助企干部一对一联系对接企业,研究解决企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园区98家企业解决企业融资贷款困难、生产空间不足等问题45个。二是打造政策体系。出台支持引进人才、科技创新、产业配套、基金聚集等政策。助力中蓝电子扩大产能,建成总投资6.9亿元的光学电子产业基地项目。三是提升服务效能。大力开展“科技专员进企业”活动,构建园区科技企业技术“需求库”,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形成“科技专员+高校院所+企业”的服务模式,为企业上门送技术、送成果、送政策。

在做好科技金融方面,落实落地“创新积分制”工作,先后与邮储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实地走访派普钻具、瑞邦石油等科技企业,进一步降低科技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组织园区80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再贷款,协助企业进入科技创新再贷款白名单,确保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科技与产业“双螺旋”互融共进——辽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查...
下一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