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盘锦市科学技术局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前沿

王贻芳院士:用纯粹的科学求知,让世界更美好!【基础研究科学家系列宣传——连载五】

王贻芳,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80年,王贻芳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84年参加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专业研究高能粒子;后在弗洛伦斯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求学、任教。

2001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其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入选“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王贻芳院士获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

2019年,王贻芳院士参与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并因此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但王贻芳院士探索科学的脚步仍在继续……

坚信科学发展的永无止境,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寻求创新与扎实前进的平衡,是王贻芳院士对待科学的态度。

中微子实验由于需要减少宇宙射线对实验的干扰,往往需要在地下几百米深处进行。黑暗、闷热、缺氧的恶劣环境却无法抵挡王贻芳院士与他的团队成员们对科学的求知。纪录片《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中就记录了这样的画面:

王贻芳院士为纪录片录制的推荐语

“我们需要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边擦汗边说。

↑↑↑王贻芳在实验室施工现场

此时,王贻芳教授的团队正在两座核电站之间、700多米深的花岗岩下,开掘一个巨大的空洞,为了测量中微子之间极其微小的质量差别时,减少宇宙射线对实验的干扰。

这是江门中微子实验观测站,简称JUNO。王贻芳对这个项目是自豪的:“JUNO的探测器是大亚湾的1000倍,这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大的探测器。”

作为世界最大的探测器,JUNO的建造过程可谓艰难异常。

镜头中,弥漫的白雾遮挡住了实验站只宽5米的出入洞口,“安全重于泰山”标语依稀可见。水汽混杂,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地底深处施工现场的岩层温度达30度。随着施工不断下推,光线越来越暗,岩层渗水等问题不断涌现,施工团队更需要一次连续在这样蒸笼般的高温潮湿环境下工作12小时

↑↑↑王贻芳进入地下实验站

地下实验室工地的艰苦条件让纪录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莱利印象深刻,“当我结束拍摄,回到地面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需要呼吸一段时间的氧气。”

除了恶劣的地下环境之外,王贻芳和团队还需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担忧。比如地震的时候是否能确保安全。说实话,这些东西没人知道怎么去计算预估。

↑↑↑王贻芳和他的团队

动工已经四年,JUNO的最大难点还未到来——修建探测设备,探测难以捕捉的中微子,并测出其质量。面对这些困难与未知,王贻芳没有退缩。他坚信,这些艰辛付出必将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在地下四百米、异常闷热的中微子实验室,王贻芳汗流浃背地说:“我们应该在这种纯粹的科学领域去求知,这样做也许能让世界更美好。”

↑↑↑王贻芳在闷热的地下实验室汗流浃背

昏暗灯光下,每一个工作人员身着的反光背心映出点点微光。

像王贻芳一样,置身于极端环境中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们默默奉献一生的国家和民族将长久地铭记和怀念他们,人类史上也将刻下他们的名字,他们不应也不会默默无闻。一起来看《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来了解中国科学的黄金时代!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基础研究科学家系列宣传——连载六】
下一篇: 厦门大学王野教授立足国家需求做好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科学家系列宣传——连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