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纪委监委告诫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这些饭局需警惕!
- 发布日期:2025-04-07
- 浏览次数:1
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及我市“作风建设年”活动,严格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远离明令禁止的8种饭局,高度警惕12种饭局,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不断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即日起,全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自查自纠和教育警示。自查结束后,纪检监察机关将开展明察暗访,一经发现党员干部存在违规吃喝行为,将严肃处理,并由风及腐深挖“小圈子”问题,深查酒桌、饭局背后可能潜藏的腐败行为,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明令禁止的8种饭局类型
1.公款吃喝型饭局释义:动用公款设宴招待,无论是超标准的豪华宴请,还是借公务之名行吃喝之实,皆严重违反党纪。此类行为直接挪用公共资金用于私人享乐,违背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勤俭奉公的基本准则。案例:在某项目验收期间,个别工作人员竟组织公款聚餐,酒过三巡后对项目漏洞视而不见,导致公共利益受损,最终相关责任人受到严厉惩处。
2.企业利益勾连型饭局释义:企业出于商业利益考量,宴请公职干部,意图在审批、监管、资源分配等环节寻求便利。干部一旦参与,便极易陷入权钱交易泥潭。案例:某新兴科技企业频繁宴请主管部门官员,后续官员在政策扶持资金审批时大开绿灯,使不符合资质企业骗取巨额补贴,扰乱市场公平,涉事人员均被依法追究。
3.变相公款消费型饭局释义:将公款吃喝包装为“工作餐”“商务交流”等名目,利用企业内部食堂、私人会所等隐蔽场所进行。看似隐蔽,实则难掩违规本质。案例:某单位长期借用关联企业食堂,以“加班餐”为由公款吃喝,最终被群众举报,相关领导被问责。
4.管理服务对象请托型饭局释义:由公职人员直接管理、服务的对象设局,背后往往是为获取特殊待遇、违规操作便利。干部赴宴,公正性荡然无存。案例:某税务干部多次接受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宴请,随后在税务稽查时手下留情,最终被纪检监察机关彻查,职业生涯终结。
5.影响公务公正型饭局释义:在执行公务关键节点,如项目招标、执法检查、政策制定期间,非正规公务接待的吃请,极有可能干扰决策,使公职行为偏离公正轨道。案例:某城市规划项目招标前夕,负责官员接受竞标企业宴请,招标结果饱受质疑,引发社会不良反响。
6.私客公款招待型饭局释义:用公款为私人朋友、亲属设宴,将公共资源私有化。案例:某干部借接待外地朋友之机,公款报销高额餐费,后经审计曝光,受到党纪处分。
7.奢靡婚丧喜庆型饭局释义:干部自身操办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收受巨额礼金,或参与他人此类铺张宴席,助长不良社会风气,背离廉洁初衷。案例:某地一干部为子女举办奢华婚宴,广发请柬,收受管理对象礼金无数,引发舆论哗然,被严肃处理。
8.借机敛财型饭局释义:借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等名目,邀请利益相关方,收取高额礼金礼品,将人情往来异化为敛财手段。案例:某基层干部借乔迁新居,召集辖区商户赴宴,收取大量红包,后被举报查处。
需高度警惕的12种饭局情境
1.上下级私交吃请型饭局释义:正常上下级关系应基于工作协同、业务指导,若频繁私下吃请,易形成小团体,滋生任人唯亲、利益输送等问题。案例:某部门上下级常私下聚餐,之后在人事任免、绩效评定中暗箱操作,被内部举报后多人受到党纪处分。
2.同城部门公款互请型饭局释义:同一城市内不同部门间,无实质公务必要,动用公款相互宴请,浪费公帑且易引发攀比之风。案例:某市区多部门每月轮流公款聚餐,后被财政审计部门察觉,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
3.基层调研吃拿型饭局释义:干部赴基层调研本为了解民生疾苦、推动工作落实,若接受基层单位宴请,加重基层负担,且易脱离实际调研目的。案例:某上级领导到乡镇调研,每日被基层宴请,对真实问题视而不见,群众意见极大。
4.异地公务违规接待型饭局释义:公职人员外出公务,未按规定自行安排食宿,接受当地超标准或非公务接待宴请,破坏公务出差规范。案例:某干部到外地参加培训,频繁参加当地单位宴请,费用混乱,引发培训主办方不满并举报。
5.村级公务不当吃请型饭局释义:农村基层组织经费紧张,干部进村办事应秉持朴素作风,接受村级宴请或让村集体负担餐费,既损害党群关系,又违反财经纪律。案例:某村干部频繁接待上级来访干部吃喝,村集体债务攀升,村民怨声载道。
6.公务外出违规吃喝型饭局释义:外出开会、考察、培训期间,本应专注学习提升,若公款吃喝、互相宴请,既浪费学习机会,又违反纪律。案例:某次全国性行业培训,部分地区干部每晚聚餐喝酒,后因违规报销餐费被通报。
7.夜宵公款报销型饭局释义:公务接待不含夜宵项目,将私人夜宵消费以公务名义报销,是对公款的滥用。案例:某单位工作人员出差,每晚夜宵费用皆混入公务餐费报销,后被财务核查揪出。
8.内部场所私用型饭局释义:单位内部接待场所专为公务接待设计,挪作私用招待亲友,或违规接待外单位私客,混淆公私界限。案例:某机关单位食堂常被职工用于私人聚餐,对外单位私客开放,造成资源浪费与管理混乱。
9.内部变相吃喝型饭局释义:在单位内部以“加班餐”“团队建设”等幌子,超标准、超范围吃喝,实质是违规享受。案例:某部门每逢周五下班后以“加班团建”为名,大吃大喝,费用从办公经费列支,后被同事举报。
10.私人会所涉腐型饭局释义:私人会所环境私密、消费高昂,公职人员涉足此类场所吃请,极易滋生腐败交易,与廉洁形象相悖。案例:多名官员因频繁出入私人会所接受宴请,收受名贵礼品,最终身败名裂。
11.小圈子聚会谋私型饭局释义:同学会、老乡会等社交场合,若演变为以权谋私、交换利益的平台,干部参与其中,将玷污公职声誉。案例:某官员在同学会上与经商同学勾结,为其商业项目违规站台,东窗事发后被依法严惩。
12.有损形象违规型饭局释义:一切违背公序良俗、违反党纪国法,或在敏感时期、特殊场合,易引发公众负面联想的饭局,干部都应远离。案例:在环保督察期间,某官员与涉污企业负责人聚餐,被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上述这些饭局禁区绝非空洞教条,全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将此铭记于心,在参加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受邀后多想几个做什么,时刻牢记高压线和警戒线,绝不触碰底线和红线,树立良好的党员和公职人员形象,不辜负人民的信任。请全市广大群众积极行使监督权利,紧盯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让违规饭局无所遁形,让违纪违规行为付出高昂成本和沉痛代价,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