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4—2030年)
为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扎实推动盘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依据《盘锦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辽宁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为核心,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盘锦加快取得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为辽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贡献盘锦科技力量。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分阶段、分重点推进碳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构建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重点突破。瞄准盘锦能源、石化、碳汇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增汇技术需求,集中优势创新资源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供给,不断塑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协同创新。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赋能盘锦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引领示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颠覆性创新技术研发部署,前瞻引领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开展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和多场景示范应用,打造辽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在重点行业领域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碳中和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和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增10家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生态全面优化。
——到 2030 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绿色低碳基础理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幅跃升,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达到国家要求,高质量支撑盘锦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壮大绿色低碳科技企业群体
加大科技招商,健全孵化链条,梯次培育、精准服务,着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创业孵化体系,加强科技企业服务,开展项目路演、金融对接、技术培训等活动,促进技术、金融等要素市场对接,遴选和支持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培育体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企业成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深化央地科技创新合作,支持驻盘央企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绿色创新链条,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技术专利转化运用,发挥绿色低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贯彻落实国家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绿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化各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二)推进“双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组建一批产业升级高端“助推器”,以创新平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双碳创新中心建设,挖掘精细化工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潜力,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抢占产业发展“智高点”。高标准升级建设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聚焦行业节能降碳和转型升级需求,发挥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作用,建立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支撑,打造突破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的策源地。围绕主要产业及战略性新产业部署创新链,整合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联盟、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在工业降碳领域加入实验室群建设。以盘锦高新区为重点,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聚集,加强园区产业协同创新,率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三)加强能源低碳和固碳增汇技术创新
围绕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碳材料、粮食生物科技、新能源、农业等行业,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建立市场化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供需互动机制,推动先进适用降碳工艺、装备的研发应用与改造升级,提升产业降碳脱碳水平。聚焦能源采掘领域,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重点突破二氧化碳驱油与地质体封存协同调控技术研发,实现CO2减排,同时增加石油采收率,支撑建立我省第一个油藏碳库驱油与封存协同调控工业示范场区。聚焦石化及精细化工领域,推动企业着力攻克甲基丙烯酸甲酯关键工艺环节、光刻胶初始原料绿色生产工艺研发等关键技术工艺,为碳综合做好全流程技术储备,加大高品质绿色产品研发供给,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焦装备制造领域,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工艺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非常规油气田实时智能钻井系统技术,深度开发采油过程技术及智能化低碳升级改造等技术装备,提升低碳零碳化装备制造水平。聚焦社会发展领域,开展辽河口滨海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机制研究和保护修复技术攻关,有力支撑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四)加大绿色低碳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打造绿色低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全链条人才体系。定期参与海外学子创业周、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国际科技活动,主动对接国内知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施“带土移植”工程,吸引海内外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集聚盘锦,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多层次、复合型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专业人才、青年领军人才及顶尖管理人才。逐步完善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产权的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加快涉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绿色低碳人才,保障低碳科技研发、转化和技术服务人才供给。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和机制,建立“碳资产”人才服务机制,高标准建设各类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
(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积极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创新体系布局,深度参与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创新科技成果攻关、转移、转化机制,鼓励引入外部先进科研成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实施项目验证熟化工程,实现成果就地转化,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关键节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域内技术转移机构持续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以高碳行业减污降碳需求为导向,吸引省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中试熟化验证,助力先进低碳技术科技成果在盘转移转化,促进重点排碳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参与低碳技术成果技术交易,加大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商城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在线对接活动。不断提升低碳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引导企业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大力推进低碳石化及精细化工、“光储直柔”建筑能源系统、新能源交通工具、节能降碳减污增效协同等技术复制推广,推进太阳能、风能、海上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推动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储能与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应用低碳农机节能技术装备等农业减排技术,推动先进低碳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及公共机构等场景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经济区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各方作用,统筹推进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推广示范等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
(二)引导多元投入。积极争取科技专项资金对我市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方式,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三)强化任务落实。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结合任务实施成效、技术发展新趋势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科技创新工作。
(四)营造创新生态。做好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先进技术等典型经验,开展全民碳中和科学普及活动,提升全民节能降碳意识。
主办单位:盘锦市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000004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3000404号-1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46号
联系电话:0427-283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