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五色”成果之生态底色
- 发布日期:2022-12-28
- 浏览次数:171
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更是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期。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结构调整向绿色转轨、消费理念向绿色转变、生活品质向绿色转换,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最厚重、最坚实的底色。
由1200只增加到11696只,截至目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在盘锦有了温暖的家,成为国内濒危物种保护最成功的典范之一。黑嘴鸥对繁殖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它的“重生”,既得益于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更体现在作为繁殖地的盘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上。
近年来,盘锦以协同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为牵动,统筹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坚守湿地生态底线,实施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积极组织实施碱蓬草修复工程。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红海滩的面积2018年只有2000亩,今年达到了2.2万亩,4年间增加了10倍。
今年,盘锦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这张优质的“生态名片”是国际社会对盘锦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更是盘锦坚持“生态立市”、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如今,绿苇红滩快速扩展,鱼虾洄游繁殖,成群的鸟儿在此栖息觅食,湿地的生态功能全面重启,广袤的滨海湿地再次充满勃勃生机。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修复生态底色,更要练好环境治理的“硬功”。今年以来,我市瞄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痛点”“难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广度、拓展深度。
铁拳“治气”。截至10月末,我市优良天数为262天,同比增加5天;PM2.5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0.4%,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二位。
铁腕“治水”。今年1至9月,我市4个国考断面全部实现逐月达到IV类水质考核标准。
铁律“治土”。今年以来,我市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治理管理,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开展化工产业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建治并举,标本兼治。我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在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绿色低碳转型之于盘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今年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环保倒逼机制作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向共融共兴的发展之路大步迈进。
高耗能、高排放污染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发展后劲,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格格不入。盘锦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以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机制作为管控园区发展的重要环境依据,实行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环保准入的高门槛,全市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罚清单的通知,明确了14种对环境影响较小、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这是在盘锦生态环境领域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全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进一步规范,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刚性权威的同时,赋予法律实施以“温度”,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切实助推高质量发展。
从黑到绿、从粗到精的转变,变的不仅是产业的结构,更是发展的效能。传统粮食加工企业,稻壳和米糠会被废弃,但益海嘉里盘锦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别出心裁,不仅将稻壳用来燃烧发电,还用稻壳灰制取白炭黑,适用于生产绿色节能轮胎,每一粒稻谷都会被吃干榨尽,形成了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目前,益海嘉里所在的辽滨经开区获批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探索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全市已培育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9个省级绿色工厂、2个省级绿色园区。
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盘锦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大力培育发展氢能、碳素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同时,立足湿地这个最大优势,开发湿地绿色产品,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求、民生所期。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绿色坐标,拓展绿色空间,展示出更加宜居宜业、充满生机的美丽盘锦。
铁锅炖鱼、鱼塘垂钓、苇塘观景……国庆假期,大洼区赵圈河镇兴盛村内十分热闹。“这几天我们房间全部客满。”兴盛村苇海乡舍老板薛金来兴奋地说,“兴盛村靠近红海滩,生态环境优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这里休闲小憩。”
绿色为基,生态无价。依托生态资源,我市以红海滩擦亮旅游招牌做强湿地观光游;以稻作文化拓展田园风光游;以民宿产业打造休闲观光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生态旅游创意城市,多元旅游形态释放出新活力。
生态环境的改善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不仅仅是兴旺的旅游业和百姓火红的日子,还有依靠生态改善蓬勃发展的各类产业。
我市借势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组建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两大产业联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8家,建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5个,蟹稻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万亩。
从小在芦苇荡边长大的张丙坤目前经营一家生态板业公司。张丙坤说,近年来通过退耕还苇、人工植苇等措施,芦苇长势越来越好,也为他的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一根苇子的力量,远不止板材。在杜红的食用菌车间里,芦苇被碾碎、加工成蘑菇的“菌棒”,由它滋养出来的蘑菇颜色鲜亮,嫩滑又饱含鲜香。
生活方式绿色化同样深入人心。今年以来,我市因地制宜开展公园绿地建设,扩大城市绿色空间,通过实施“口袋公园”建设,见“缝”插绿,为市民提供健身、休息、游玩的好去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今年年末,我市再添209辆崭新的新能源公交车。节能、环保、舒适的新能源公交车正载着我们驶向绿色低碳新时代。
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我市以生态优势激发绿色动能,以绿色经济求解高质量发展,以创新转型回答时代命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如今的盘锦,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