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创新链条更加完善 科技企业量增质升
- 发布日期:2022-01-12
- 浏览次数:310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我省科技领域屡创佳绩、收获满仓的一年。
这一年,我省科技工作者坚持探索创新,不断刷新科技领域新高度。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取得世界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巡航探测。
这一年,我省25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新增1018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辽宁揭榜挂帅科洽会上,我省向全球发布73项“揭榜挂帅”榜单,聚天下英才,攻关键技术。
以企业为主体
汇聚创新要素
作为“盟主”企业,去年,辽宁春光制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发榜”,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辽宁工业大学“揭榜”,联合开展“医药包装关键装备与仓储智能生产线”项目攻关。“以前企业创新压力大。现在技术需求在联盟内部就能精准解决,不仅迅速攻克奶酪灌装空间杀菌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还为企业发展赢得巨大空间。”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构建创新联盟,强化企业主体地位。2021年3月,我省发布首批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和100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引导联盟建立市场化内在合作机制,依托典型类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660余家,启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67项;依托提升类联盟,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产学研合作方3377家,开展产学研合作1269次。截至2021年年底,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01项,安排省财政资金3.92亿元,预计可攻克核心关键技术160余项、开发重大创新产品180余个,带动企业落实研发投入21.3亿元。
开展“带土移植”,凝聚创新力量。锁定“人才、团队和项目”,实施“带土移植”专项支持计划,过去一年,我省引进技术攻关团队、创办企业团队218个,项目总投入约38亿元;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辽宁),集聚全国科技人才承担辽宁科研任务;举办辽宁揭榜挂帅科洽会,在辽洽会上面向全国组织“带土移植”项目,成功引进张锁江院士、涂善东院士、朱有勇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团队。
集聚创新要素,高水平创新平台是关键。为此,我省提出了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确定了“基于高亮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沿科技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清单。择优扶持省级平台,进一步优化布局,谋划组建国家级平台梯度培育体系。积极依托省内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
以制度为突破
打造创新“高地”
谋划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我省也在积极打造创新“高地”。2021年,我省以企业引育、创新孵化等指标为主,在全省开展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打造沈阳、大连两个科学城,推进机器人未来城等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在高新区建设省级及以上各类企业孵化器131个,入驻企业或团队数量10179个,同比增长17.9%;新注册企业13303个,同比增长17.2%。据统计,前三季度,全省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7%、18.6%,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10.6个百分点。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省“家底”丰厚,但科研成果省内转化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我省梳理省内重点科技成果2864项,向全省推广;以“三校五所”为重点,举办撮合对接活动200余场,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000余项;聚焦中试环节,制定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方案,树立“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典型,在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了一批中试基地;以东北科技大市场为龙头,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平台,建成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93家,培训技术经纪(经理)人1500多人。
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保障。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方式确保各类创新主体利益。在鼓励突破、刚性约束、形成合力、责权利界定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率先在全国开展科研诚信和“三评”改革绩效评估工作,坚决破除“四唯”导向,严肃查处科研失信行为。
此外,我省还创新推出“科技招商”工作方式,在沈阳、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十余场科技招商推介活动,促成82个项目落地,总投资177.2亿元;组织金融机构对接科技企业融资需求,落实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天使投资、上市培育支持措施,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过去一年,不断向好的创新生态,催生了1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苗”,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8000家。